在清代的时候,有个叫王清任的人创立了这个方,血府逐瘀丸主要的作用就是行气活血,所以它能治的病基本都跟血瘀有关系。在现代呢,常常被用来调理冠心病、黄褐斑、静脉曲张这些。
但好多人都想不到,出汗竟然也跟血瘀有关,也就是说血府逐瘀丸还有个能止汗的作用呢。出汗分两种,白天出的汗叫自汗,晚上睡觉出的汗叫盗汗,一般来说自汗就是气虚的表现,盗汗就是阴虚导致的,但很多人按这个思路去治,效果却不好,那就是不对症呗,就得换个思路啦。王清任就提出,出汗跟血瘀有关,如果判断是血瘀引起的,那就可以吃血府逐瘀丸。
咱来看看它做成汤药的组成和剂量哈。血府逐瘀汤:桃仁 12 克、红花 9 克、生地黄 9 克、赤芍 6 克、当归 9 克、川芎 4.5 克、枳壳 6 克、川牛膝 9 克、柴胡 3 克、甘草 3 克、桔梗 4.5 克。在血府逐瘀丸能治的病里,有一条是这么说的:“睡醒了出汗,这叫自汗。因为出汗醒了,这叫盗汗,盗汗会耗散人的气血,这可是千古不变的定论。
但竟然有那种用补气、固表、滋阴、降火这些方法去治,没效果反而更严重的,就是不知道血瘀也会让人自汗、盗汗,用血府逐瘀汤,吃上一两副汗就止住了。”正常来说,血是在全身流动的,血瘀就是血流动得不顺畅,气血都堵在一个地方了,时间长了,就会发热,有了热,热邪就会让津液往外流,身体的反应就是出汗。
对于这种类型的出汗,就得用活血化瘀的办法,桃仁、红花就用上了,这两个药一起用,能增强活血化瘀的力量。赤芍有点微寒,既能活血化瘀,又能清热凉血,要是血瘀还有热的,赤芍就是常用药。柴胡、枳壳是用来疏肝理气的,柴胡可是疏肝的重要药,肝有疏泄气机的功能,枳壳行气下气的力量可强了。川芎是血中气药,既能治气又能治血。中医常说一句话,气行血就行,气滞血就瘀。气推着血走,所以说气血一起治,用行气的药加上活血的药,效果才好呢。
桔梗往上走,牛膝往下走,一上一下,就让气血流转起来了。最后再加点滋阴补血的药,把血补上,因为活血可能会伤血,活血是祛邪,补血是扶正,当归、生地就是滋阴补血的药,就是扶正的药。当然啦,适当出点汗对身体其实还是有点好处的,但可别让汗出太多,汗出多了那就是病了,就得赶紧干预。有时候也得善于打破原来的那些认识,汗症不一定就是虚症,也可能是血瘀,得有这么个思路。那一般来说,血瘀出汗的,盗汗会更明显些。
对于血瘀体质的判断,在之前的文章里咱讲过好多遍了,这里再重复下,首先可以看看舌头,舌下脉络很粗很胀,舌上有瘀斑,甚至整个舌头都是紫暗暗的。其次身上有刺痛,还有不明原因的淤青出现,这些都是血瘀的表现。
希望每个人都能健康快乐幸福。
打开微信,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,
使用“扫一扫”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。